主题宣传·中国典籍英译研究
中国典籍英译策略的影响因素及历史变迁——以《论语》为例贺凌云;5-7
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《醉翁亭记》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王明亮;祁朝晖;8-10
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美学视域下《红楼梦》中古诗词中的“红”系颜色词英译研究——以杨译本、霍译本为例张艳;11-13
主题宣传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《镜花缘》研究
论李汝珍《镜花缘》对《山海经》中神话材料的创作接受朱欣怡;14-16
《镜花缘》中的移民书写葛虹旭;17-19
主题宣传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《红楼梦》研究
《红楼梦》梦境阐释——基于弗洛伊德梦的理论黄珺斐;20-23
《红楼梦》人物史湘云与林黛玉形象对比分析黄珺斐;23-25
试析贾宝玉缘何不喜功名利禄王晓彤;26-28
《红楼梦》的网络同人小说创作研究汪志悠;29-32
博士之声
保罗·柯文“中国中心观取向”的汉学研究模式刘佳熹;33-36
抗战年代青年诗人的精神搏斗——穆旦《一九三九年火炬行列在昆明》再解读陈琳;37-39
《天一言》中的流散意象与荒诞哲思王龙飞;40-42
项目呈现
诗意生存:庄子生命美学的起点和旨归董雪静;吉文斌;43-47
创伤理论视域下《灿烂千阳》中玛丽雅姆的成长之旅邹霞;李新美;48-52
论柳永词的譬喻诠释法张琼;53-55
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李渔《月蚀》价值探究殷彬彬;56-58
有声阅读与“朦胧诗”的再崛起——以顾城诗歌为例张锦琪;59-61
双创园地
论“三言二拍”中的明代司法文化赵婷婷;62-65
从什克洛夫斯基公式说起——浅析莫莱蒂远读理论中的什克洛夫斯基元素瞿睿谦;66-68
试论中国古代生命美学思想的演变——从“象”到“境”罗扬扬;69-72
周瘦鹃系列研究(二)
周瘦鹃文学创作的适应性选择王敏玲;73-75
古典丛谈
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“团圆之趣”崔曦元;76-79
梅溪词中的春、秋意象尹隽;80-83
真气深情的流转——品读苏轼《书临皋亭》和《与毛维瞻》裴蓓;张克;84-86
从社会学批评角度解读秋瑾《满江红·小住京华》李竹影;87-89
性别世界
从《伤逝》与《呼兰河传》看女性失语状态刘雄仕;熊怡玲;90-92
《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》的去神话研究黄靖雯;93-95
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探析《花园里的独角兽》中的女性地位庄新源;96-98
《最蓝的眼睛》集体型叙述声音探析张洁;99-101
小说纵横
从“分离”走向“融合”——浅析陈仓《后土寺》中的“进城”叙事刘智慧;102-104
空间置换:郝景芳科幻小说空间叙事探析张江鑫;105-108
普希金《驿站长》中的维林及其悲剧成因分析贾睿卿;109-112
《雾都孤儿》的叙述策略李金城;113-115
“面对你们挣扎的生命,我们无声地点头”——《荒原狼》的精神困境与自救之路黎子晗;116-118
《最后的礼物》中的疾病叙事余安琪;119-121
“阿卡迪亚”的逸乐狂欢——论《分成两半的子爵》中的狂欢化现象柴景瑞;122-126
语文讲堂
基于儿童视角解读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的五“乐”谢险荒;127-129
老舍《月牙儿》与古典文化中“月”意象的关联探析杨德琛;130-132
浅析《故事新编·非攻》中实干精神的叙写路径马娇;133-135
戏剧影视
话剧《李白》的创作视角与艺术探索付惠云;136-138
论《天边外》中对立的海陆意象扈雨涵;139-142
论萨特戏剧《禁闭》的空间书写李涵越;143-145
创伤视域下的《漫长的季节》林晓铭;146-148
艺术广角
酩酊时代下的人间清醒——《芥舟学画编》中辩证的宗派观对当代山水画的启示张晋玮;149-152
弘旿《廓尔喀进象马图卷》赏析朱佳;153-155
饕餮纹的“秩序感”朱彦澎;156-159
学林漫录
拉图尔物性思想中的生态批评启示何妤卿;160-163
华兹华斯《迈克尔》中的意象与共同体书写夏晓柳;郭海霞;164-167
论西和乞巧民俗的变迁董凤凤;168-172
文本细读法下的英语诗歌的电影美学元素探究成俊飞;173-175
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五重叙事策略分析于晓勇;176-180
近代报刊与“五四”时期的儿童文学俞歆航;181-184
第三届“名作欣赏杯”晋版图书书评大赛获奖名单2
赵怡然美术作品选登赵怡然;185
*注:提交后请联系在线编辑尽快处理1
如果稿件传输慢,确定稿件没有在线投稿成功,请联系在线编辑投稿!
查询编号 | 作者姓名 | 文章题目 | 审核状态 |
---|---|---|---|